重教育才的北宋名臣赵抃
走进江西省赣州市,来到江南宋城历史街区,一座高大的牌楼——四贤坊映入眼帘。四贤坊始建于明代,现为原址重建,牌楼的青石立柱上镌刻了金漆楹联:“赵抃疏险滩,刘彝福寿惠千古;濂溪创理学,文山丹心昭四贤。”
四贤坊
四贤坊,是为纪念宋代时对赣州有着重大贡献的忠臣名宦赵抃、周敦颐、刘彝、文天祥而立,是赣州知府邢珣亲自定名的一项城市历史文化纪念活动。明正德年间,赵抃被评为赣州四贤之首,成为赣州人民心中一个永远的精神标杆。
古往今来,许多名垂青史的官员,往往也是尊师重教的典范,北宋名臣赵抃也是如此。赵抃,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赵抃累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去世后被神宗皇帝追封谥号“清献”。赵抃一生在朝廷和地方频繁交替任职,先后在湖南、福建、广西、江苏、四川、安徽、河南、浙江、江西、河北、山东等11省任职。赵抃自身通过读书入仕,所以在他的为官生涯中,无论职务如何变化,都非常关注教育工作。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云:“公为吏,所至崇学习,礼师儒,民有可与与之,狱有可出出之。”
立德树人,重教办学
赵抃踏上职场后,每到一处均十分重视学校建设。在担任宜州(今广西河池)通判时,为了教化民众,赵抃专门设堂讲学,亲自给学生授业解惑。后来,邑人即于此地建起“清献书院”,以纪念这位儒雅脱俗的爱民官员。这座书院,是宜州历史上最早的书院。
为继母守孝结束后,赵抃知(江苏)泰州海陵。据《明一统志·扬州名宦》记载:“赵抃知海陵县,崇学校,礼师儒......”两年后,他又调任蜀州江原(今四川崇州)知县。到任后,他与主簿杨瑜一起创办了江原县学,经常与学生谈论圣贤经典。
赵抃在任虔州(今江西赣州)知州期间,除了组织民众开凿赣江十八滩之外,他一直致力营造一种属民“自耕其田、自得其乐、岁丰无盗、狱冷无冤”的太平世界。当时,他的副手是著名文化人周敦颐,任虔州通判。两人同府为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赵抃支持周敦颐创办了该地区历史上第一所书院——濂溪书院,使得虔州成为周敦颐所创理学的发祥地。赵抃擢升之时,周敦颐写下充满依依惜别之情的《万安香林寺别虔守赵公》一诗,赵抃也深情和诗:“顾我入趋尧阙去,烦公出饯赣江头。为逢萧寺千山好,不惜兰船一日留。清极往来无俗论,道通何处有离忧。分携岂用惊南北,水阔风高万里秋。”
在成都,作为大宋儒官,赵抃依然重视成都学子的“立修齐志、读圣贤书”。他经常与邑内诸生谈经论典,鼓励他们以悬梁刺股之精神苦读圣贤书,并且还修葺了邑内之孔庙。犀浦(今成都市郫县)知县冯接就曾写道:“朝廷自庆历中诏郡国皆立学,学必有孔子庙。犀浦旧为县,肄成治平间,府尹清献赵公始葺而新之。”
育才兴邦,敬教劝学
任蜀州江原(今四川崇州)知县期间,他写了一首诗《劝学示江原诸生》:“古人名教自诗书,浅俗颓风好力扶。口诵圣贤皆进士,身为仁义始真儒。任从客笑原思病,莫管时讥孟子迂。通要设施穷要乐,不须随世问荣枯。”他认为士子读书求学,不应仅仅为自己博取功名利禄,只关注个人荣辱兴枯,更重要的是“身行仁义”,改变“浅俗颓风”,谆谆告诫士子,不要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荒废学业。每到州内各县,赵抃都要敦促官民办学,聘请当地有学识、有名望的长者为教员,多方劝导县中子弟入学读书。还鼓励学子们学得知识后,回到乡里教化民众。
第一次进京为官担任殿中侍御史,赵抃就写过一篇奏章,充分表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视。赵抃写道:“商周之所以名治世,莫非崇树学校,教育俊良,以敦厚风俗之为急也”;“舍此而欲风化之宣,是犹却行而求前也。”庆历年间,仁宗皇帝曾拨田地两万余顷、房缗六七千给太学。太学费用宽裕,能供养太学生二百余人。而到了至和年间,各项支出捉襟见肘,学生大多流散,只剩二三十人。后来,朝廷又让学校自谋生计,断绝了太学的经济来源。赵抃建议:“以先所赐田土房缗归还太学,依旧许令修完斋舍,赡养生员。教育渐劘,一变至治,庶使本朝尊儒重道、兴学育才之盛,不愧于古之治世矣!”赵抃的建议颇具远见。
担任睦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期间,处理政务之余,赵抃十分关心睦州的学校。他曾写过一首勉励郡学诸生的诗:“济时事业期深得,落笔词章贵不空。道有未充须自立,莫将荣悴汩于中。”
山东青州有位名人王曾,他两次拜为宰相。他早年担任青州知州时,兴办了“青州州学”。赵抃到任后,视察了王曾创建的青州州学,勉励学生们下苦功认真读书,莫辜负王大人办学一片苦心,并写了一诗《青州劝学》:“学欲精勤志欲专,鲁门高第美渊骞。文章行业初由己,富贵荣华只自天。一篑为山先圣戒,寸阴轻壁古人贤。沂公庠序亲规模,今日诸生为勉旃。”这首诗劝勉年轻人要追随德高望重的圣贤,勤奋学习,修身养性,努力完成学业。
明志润德,亲身教学
赵抃的祖父赵湘,从越州迁家于衢州定居。赵湘是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进士,工诗,任庐州庐江尉,三十四岁卒。父亲赵亚才,任广州南海(治所在今广州)主簿,早逝。
赵抃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不坠其志,继承了赵氏耕读传家的传统。他有较长一段时间,在常山县三衢山结茅为庐,发愤读书。他勤奋好学,学有所就,很快得到众人认可。未中进士之前,衢州陈氏曾经邀他担任自己儿子的启蒙先生,一则因为家境贫寒,二则因为教书也是读书,赵抃欣然接受。赵抃还在开化余仁合(字遵道)家里诲家诸子,有段佳话留存后世。赵抃任参知政事时,王安石变法,不从者皆以刑名,余仁合为解救因反对新法而犯刑名的本地父老乡亲,不得不赴京向赵抃求助。事情办妥了,余仁合返乡,临别之际,赵抃赠诗一首。诗云:“野老余遵道,人微德义尊。家居青嶂底,身在白云根。盛事传闾里,昌期付子孙。不烦迂步远,此去自高门。”
赵抃不仅在各地关心教育,在家族内部也非常注重引导弟妹及晚辈读书做人。致仕之后,他写过一首《信笔示诸弟侄子孙》:“进欲安舒退欲恬,要将高行与文兼。吾门自昔传清白,圣世于今重孝廉。孔氏性情归利正,仲舒仁义事摩渐。人生试看无闻者,徒尔区区岁月添。”赵氏后人学有成就者众多。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叶美峰)
[全文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