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改革家赵抃
赵抃,字阅道,号知非子,浙江衢州人。北宋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身后追赠太子少师,谥“清献”。历史上的赵抃,既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的“铁面御史”,也是善于治理一方的清官能吏,事迹流传千古。在赵抃的职业生涯中,他善于革新、善施仁政,形成了鲜明的为官风格。不论是正常的职务升迁,还是贬任外放,抑或临危受命,他都不辱使命,深受上下褒扬,特别是他敢想敢为、善作善成,显示了他高超的治理能力和危机处理水平,被誉为“千古官守第一、千古治行第一”。
赵抃塑像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赵抃担任泗州通判时,相邻的濠州(今安徽凤阳)发生了一件令淮南东路转运使十分担忧的事情。濠州之地,常受水患之害,百姓常常颗粒无收。濠州州守在开仓救济时,毫无章法,其中不少粮食被当地官员据为己有,士兵、百姓群情激愤。士兵谋划,要拉起队伍,夺州城、杀州官。州守惊恐,“日未入,辄闭门不出”。此事很快传到淮南东路转运使耳朵里,他想到了能干的官员赵抃,立即下文让赵抃协助。赵抃接令后深入民间、街巷、兵营,认真了解事情来龙去脉,把救济粮食公平有序发放下去。同时,他夜以继日投入工作,不急不躁,不怒而威,士兵和百姓的怨愤很快得到平息。
嘉祐元年(1056)九月,仁宗皇帝命赵抃担任睦州知州,治所在今浙江建德梅城。到任后,他照例开展走乡串户进学校,认真听取民意,从中了解到睦州每年向杭州提供肉羊,已经坚持多年。睦州属江南山水佳秀之地,此地盛产鱼米蚕茧,却没有养羊的习惯。历年来,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外地采购肉羊。赵抃移文杭州府,声明大宋朝廷从未下达过睦州府必须向杭州提供肉羊的旨意,睦州也无此项义务。一纸公文,就改掉了陈年旧例,赵抃的敢作敢为得到睦州百姓交口称赞。另外,睦州作为两浙路管辖地区,每年向朝廷交纳茶税,历任知州只得将任务分解到各县,催促山农们按数上缴。赵抃随即向朝廷申奏,说明睦州向来无种茶之例,朝廷遂下文免去睦州的茶税。
赵抃很早就关注到改进官吏作风的问题,明确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嘉祐三年(1058),赵抃离开睦州前往西蜀担任梓州路转运使一职,后调任益州路转运使。转运使号称漕司,名为执掌一路财赋收入,实际上兼管边防、刑狱及考核地方官吏,经察访后向朝廷上报。这是他第二次入蜀。西蜀之地辽阔广袤,州县衙门之间为表示友好,官员或互相宴请,或馈赠酒食,早已成为惯例。想要煞住这股吃喝风,不借助皇帝之力很难奏效。到达益州后,赵抃专门上了一道奏章,言明不准搞互相赠酒的三大好处:一是减少公款开支,避免官员中饱私囊;二是免去差役士兵送酒礼的路途跋涉,不再以此为名征召州县人力;三是酿酒者也可免除因收不回成本反而倒贴导致贫困的情况。赵抃以身作则,很快,互相赠酒的歪风得到纠治,蜀风为之一变。嘉祐五年(1060),赵抃向仁宗皇帝呈送《论经筵及御制宸翰》奏折:“夫帝王文章,天子翰墨,真图书之秘宝,实圣神之能事……伏望惜堂陛之崇,秘奎壁之彩,慎重命赐,杜绝幸望。”意思是皇帝的文章,天子的墨迹,自古以来就是图书中的至宝,建议仁宗皇帝不要随便答应下属们题字的请求。作为一名封建官员,赵抃对豪华相尚的奢靡之风,提出警醒和抵制,实属不易。
在成都担任转运使期间,赵抃结识了北宋著名的“三苏”:父亲苏洵,儿子苏轼、苏辙,并郑重地向皇帝推荐了苏洵。加上翰林学士欧阳修的帮助,仁宗皇帝直接任命苏洵为校书郎,五十多岁的苏老爷子得以步入仕途。另据史料记载,经赵抃保举的官员众多,包括欧阳修、韩绛、贾黯、王陶、胡瑗、丘与、吕诲、傅尧俞、范纯仁、吕大防、赵瞻、马默等。在睦州任职期间,赵抃向朝廷推荐了寿昌知县郑谔、分水知县江震、建德知县周演等十一位优秀官员,并承诺如若保举的官员提拔使用后德才不佳,甘当同罪,宋仁宗当即下旨:“赵抃举荐,白纸黑字,一诺千金,全部准予录取。”由此看来,赵抃是中国倡导建立官员考察失误责任追究制的先行者。
枢密副使陈旭被降免后,赵抃也被外放改任虔州(今江西赣州)知州。多年来,虔州的县官们热衷于请示汇报,赵抃给他们充分放权松绑,他把下辖十县的知县集中起来交谈,让他们根据自己县里的实际情况理政牧民,不要事事上推,治理的目标是“事办而民悦”。在这样的新风下,知县们尽心尽责,虔州治内出现了太平繁荣景象。在虔州任上,赵抃着力解决老百姓的食盐问题,他向江淮路发文,从淮南运盐七百万斤到虔州,按户分给百姓。“民间足盐,寇盗自息”,百姓的食用盐问题解决了,盗贩者猖獗活动得到了抑制。虔州山多林密,赵抃取州内积余之木材,打造了一百多艘船只,为已故官员的家眷亲属顺利回归故里行舟所用,并给了他们路上的盘缠,解了燃眉之急,此举深得各地官府称道。
宋治平元年(1064),宋英宗授予赵抃天章阁待制之荣誉,令其担任河北都转运使。他任职后,在视察大名府府库时遇到了阻力。大名府主官贾昌朝,曾官拜宰相,后被贬至此。贾昌朝摆老资格,不肯接受检查。赵抃又是个忠于职守、不肯马虎的人,照章视察。贾昌朝纵有十分不快,也无可奈何。
在河北都转运使任上,该地各州郡都没有完成朝廷招募义勇的任务,按规定应受处罚的官吏人数超过八百人。赵抃上奏:不是这八百多名官吏不肯用心办事,而是百姓均在田间劳作,不肯离开丰收在望的土地。请陛下宽恕这些官吏,待农闲时我定督促完成任务。英宗皇帝同意了赵抃的请求,到了秋后,招募的任务顺利完成。
熙宁五年(1072)七月,神宗加封赵抃为资政殿大学士,令其离开青州知成都。此时的赵抃已有65岁,西蜀交通不便、环境险恶,皇帝担心他推辞,召其面见:“从先祖治下之时到如今,从成都回京再去守蜀的事,未曾有过。但是,蜀地偏远,汉族、异族杂居,是大宋十分重要的区域。赵卿能为朕分忧前往否?”赵抃爽快答应。北宋著名诗人、画家文同写过一首诗《赵大资政再任成都府》,诗之序写道:“是公二纪中四临于蜀。蜀人既闻公来,男呼于道,女欢于灶,皆曰:‘我之七筋安于食,而枕第乐于寝者,不图今日复因于我公矣。’”可见当地百姓对赵抃的拥戴之情。文同还简要论述了赵抃重回成都之初的作为:“公既至,简条目、去苛暴,刷涤梗垢,磨荡昏瞀。群凝革而冰消,大扰息而波澄。未逾月,而梁岷之下,晏然已为乐国矣。”赵抃采取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措施,使得百姓消疑去扰,社会和平安定。
赵抃不仅积极参与内政治理改革,对军队改革也有一定的思考。赵抃从西蜀返回汴京任职时,路经陕西各州县,发现各州驻扎的禁军数量很多,但各个部队却很少进行军事训练。调查发现,军队内的制度和训练已经形同虚设。主帅和一些官员还公器私用,调用禁军在自己的府邸之中从事各类杂役工作,少则几百人,多则千余人,这些士兵连规定的校阅都不用参加。赵抃返回京城之后,向仁宗皇帝上奏《论陕西官员占留禁军有妨教阅》的奏章,认为这么多杂役人员占据了军队编制,“并不预逐日教阅之数,上下顾避,递相因循,万一缓急寇警,用之御捍,何异驱市人而战?”继而明确指出:“如此弊事,非一路。”请求仁宗皇帝发布命令,“诸路敢有官员虚名占留兵级在手、有妨逐日上场教阅者,科违制之罪”。另外,赵抃针对当时全国上下大批士兵零散迁徙调防的情况,向仁宗皇帝上奏建议:一是“应拣兵路州军未发起者,且令人就在本处收管”,即禁军、厢军尚未移动者,暂停出发;二是“只许以所拣之兵……移补填临郡缺额”,使他们不必远离故地、长途跋涉,以免“携老负幼,尽室以行”的现象继续发生。赵抃在军队练兵备战、吃空饷和部队调防等方面的建议,对于保证队伍战斗力、保持人员稳定十分重要。
(来源:《联谊报》作者:叶美峰)
[全文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