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专家学者汇聚衢州,共同探讨这个主题!
9月27日,“儒学大家谈”南孔家风家训研讨会在衢州举行。专家学者们发表真知灼见,带来了一场现代版儒学文化的“百家争鸣”、现实版廉洁文化的“思想洗礼”。本报邀请参会专家学者,围绕“南孔家风家训”,谈谈如何打造“南孔清风”廉洁文化品牌,推进南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挖掘好、传承好、发扬好 南孔廉洁家风家训文化
——专访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李雪勤
9月27日,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李雪勤,在衢州“儒学大家谈”南孔家风家训研讨会上作了“南孔文化精神和当代忠诚廉洁思想”的主旨发言,并在活动结束后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
1984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李雪勤一直在中央机关从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在廉政研究领域深耕多年。
“要在挖掘和弘扬南孔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引导良好家风家训,正确处理好忠诚与廉洁、廉政与廉洁的关系。”李雪勤说,南孔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南孔文化中汲取廉政思想,涵养家风家训,不仅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扬,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的殷殷嘱托,也是加强和丰富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要求。
“衢州文脉绵长、儒风浩荡、人才辈出,是儒学文化的江南传播中心,素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美誉。”这是李雪勤对衢州的印象。他告诉记者,在参加此次论坛之前,他阅读了不少关于南孔文化、衢州廉政文化的相关资料。对如何挖掘好、传承好、发扬好南孔廉洁家风家训文化,他建议,衢州要在立足南孔文化、家风家训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提炼出具有衢州本土特色的南孔文化主旨思想。
李雪勤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南孔文化中的礼让精神,表现了尊重事实、尊重规则、尊重秩序、合乎传承的美好品质。二是崇贤精神,今年7月衢州市委提出了“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12字的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在衢州的历史中亦可找到渊源。三是坚守精神,南孔子孙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持续弘扬和发展孔子文化,这就是一种坚守。四是合时精神,这些年来衢州开展的关于南孔文化的实践交流活动,吸引多个国家的参与,孔庙创建了现代祭孔的仪式和制度,这些都体现了南孔文化中与时俱进的合时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归根到底,儒家文化当中非常强调忠诚爱国,引申到现在就是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李雪勤说,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这是最重要的。
最后,李雪勤告诉记者,廉洁文化和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正向引导的道德力量,而廉洁文化也会影响一个家庭向上向善的价值导向,两者结合,在全社会持续营造崇廉向善的良好氛围,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专访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祝青
9月27日,“儒学大家谈”南孔家风家训研讨会在衢召开。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长三角家庭教育智库专家,省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祝青应邀出席会议,并以《传承优秀文化 遵循重要论述 做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主题作现场发言。
“从《论语》‘不学礼无以立’,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再到《朱子家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个家训故事、一句句家风箴言,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希望与嘱托,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美德。”祝青认为,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被家庭、家族成员认可并共同遵循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想作风、审美观点、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总和。
迈入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如何传承发展?祝青相告,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家庭、家教、家风”问题上升至“治国理政、强国兴邦”的高度。“‘促进法’的出台,势必推动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祝青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祝青认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当今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家庭教育中,要以孩子为本,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
“家风建设也是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祝青解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要求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道德模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儿女是父母的镜子。”祝青表示,建设好每一个家庭,就是在为建设强大的国家贡献力量。重视家风建设,促进廉洁家风,推动形成新时代家庭文明新风尚,必将为国家兴旺、民族复兴凝聚更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诗礼传家 立身济世
——从“孔鲤过庭”说起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 于建福
北孔南孔同源同宗,一脉相承,家风家训家规家教莫不如此。“孔鲤过庭”乃孔子家训家教之范例,是孔子后裔家风家训家规(含南宗《钦定孔氏家规》及北宗《孔氏祖训箴规》)的源头活水。
“孔鲤过庭”典出《论语·季氏》,孔子传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之庭训,对当今诗礼传家、立身济世的传承仍具有借鉴意义,传递出三大信息及要义。
首先,重学勉学,以孔氏家族为典范,自古教子家训、劝学家书、勉学良言、励学名篇及故事数不胜数。孔子开“好学乐学”之先河,引领中国两千多年“尚学好学”的社会风气。
其次,学《诗》学《礼》,“诗礼传家”,南宗“习读经书,讲明义理”之家规,北宗“读书明理,勿入流俗”之规训,如出一辙,引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崇尚“经典”的文化传统,如今我们仍应从中华经典中获得丰富滋养。
第三,彰显诗礼价值,诸如《诗》《礼》之类的经典,蕴涵立身行道、修齐济世的价值理念,令孔门秉持祖训,知书达理,修己安人,人才辈出,助力中华民族由经典教化而生生不息,美美与共,驯致大同。
从苏颂的家风家训 看科学与儒学的关系
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王渝生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格物致知讲究,《礼记·大学》之“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格物致知”为知之始,“诚意正心”为行之始,是为本。知行观外推于家国和社会,是为末。
北宋大儒苏颂是格物致知的楷模,为官五十多年,其勤政爱民的品德、忠勇报国的精神、公正清廉的情操、尊礼重教的家风广为传扬。后世评价他:“探根源、究终始,治学求实求精,编本草、合象仪,公诚首创;远权宠、荐贤能,从政持平持稳,集人才、讲科技,功颂千秋”。
当今,我们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要有文化自信,要能够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继承和发扬儒家家训家风和儒学“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科学思想方法,做到古为今用、身体力行,自立自强、自主创新。
做个明理的好人
——传统家训人文价值
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胡发贵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风和家教培育,他说:“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中国是文明古国,历来重视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古代的家训、家戒特别多,形成了一种独特而繁富的“庭训文化”,其要义在于培育子女成为“明理的好人”,这一主旨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古代家训家规中的立德尚志重俭教育,形成了浓郁的修身洁行风气,涵养了社会清廉之风。宋代包拯在《家训》中,给后世子孙立了一条严格的家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在此严格的家教熏陶下,包氏后人,都以廉洁自厉,留下清廉美名。包拯次子包绶,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监丞、濠州团练判官等官职,但不论在何地任何职,都能清苦守节。包绶死后,箱囊之内,除了书籍、著述外,别无他物。包拯之孙包永年,官至崇阳县令。他廉洁自守,死后了无遗蓄,连丧事都是亲朋出资办理。后人评道:“包拯言传身教,子孙居官清廉。”
历史上此类家训家规,难以细数。其具体的条规和内容,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共同重视立德立人教育,推崇节俭、节奢和清廉。清官之所以史不绝书,历代之所以不乏公正廉明的民族栋梁,古代社会之所以洋溢浩然之气,与家训家规的立人、立德、淡泊明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深刻省思和创造性借鉴与传承。
浅谈南孔清风主题词
浙江省儒学学会副会长、研究员 王宇
最近,衢州正在对南孔廉洁文化主题词进行提炼归纳,其中忠信、崇礼、守正、力行这几个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廉洁文化的核心要旨和核心主张。
忠是一切道德行为的主观根据和驱动力所在。信是恒常不变,内心有守。忠信是道德原则,忠必有信,忠不足则不能信。
崇礼是将清廉的主体与社会连接起来。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崇礼是忠信自内而外的表现,是主体自觉的要求,不是受到外部规训的被动产物。通过共同遵守的行为和语言,人与人可以相互理解,如此,“忠信”才能形成风尚。
守正是通过反面来反照正确的价值观。守正之“守”是抵御诱惑,自觉免于被围猎。忠信解决了自我的道德信仰和道德操守问题,在现实社会中,要守正不阿,在复杂环境中经历考验,仍然保持忠信,此所谓“守正”。
力行是崇礼的抽象和深化,甚至可以说,在价值观确立之后,廉洁文化的全部重心皆在于“力行”。
(来源:衢州日报)
[全文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