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动态 > 反腐要闻

蔡旭昶:南孔圣地 | 追寻清廉衢州的根与脉

2020-04-16 来源:衢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0年第7期“名城话廉”栏目,对我市清廉文化作题为《衢州 清风有礼蕴光华》的专题报道。

衢州市区新桥街上,红墙黛瓦的孔氏南宗家庙,掩映着800多年前孔子大宗南渡的历史,绵延着孔子嫡传后人的血脉,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东南阙里、南孔圣地”的美誉。

衢州孔氏南宗家庙。   许军/摄

衢州人至今记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对南孔文化的深深牵挂:“衢州历史悠久,是南孔圣地,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扬,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

南孔文化,始于“大宗南渡”。南宋建炎三年,孔子第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随宋高宗南渡,寓居衢州。至元世祖忽必烈诏令孔子第53世孙孔洙“归鲁奉祀”,孔洙让爵北孔。由此,孔子嫡长孙一脉居住在衢州这块山清水秀、田园广袤的土地上,或著书立说,或传道授业,由庙堂入民间,南孔文化逐步形成、发展和兴盛;由此,孔氏南宗所倡导的崇学尚礼、义利并举、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深深影响了吴越江南,不仅对程朱理学等儒家新学派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孕育出南孔清廉文化独有的中正风骨、有礼根魂。

儒家尚礼、崇德、重仁,儒家学者在探讨人生之道、为官之道时,注重身行道德,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强调做人必须修身立德,为官正己方能正人。每入衢州孔庙,都会随门票获一本微型版《论语》。翻阅仅有手掌大的《论语》,“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克己复礼为仁”,早已耳熟能详的字句,囊括的是孔子清正廉明的执政理念。孔子认为,官吏们必须修养心性,端正身行,为民众树立好的榜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如此方能治理好国家。孔子的修身立德、正己正人的官德论,为后世儒者所继承、发展和弘扬。

位于孔庙东轴线上的孔氏家塾,有一名曰“问己”的匾额,对联为:敩之习之温之乐之好之读书百年;仁欤义欤礼欤知欤信欤修己一生。遥想800多年前,南宗孔氏子弟每日入家塾进学前,都将此训收于眼底、默读于心:读书与修身均为坚持一生的事业,修身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而清廉是其中的重要内涵。

孔府内,一幅画作历经百年,至今留存。画中一神兽形似麒麟,孔氏族人称其为“贪”:贪兽贪得无厌,欲将日月星辰、金银珠宝吞入肚中,然撑死了自己。这无疑是莫大的警示。孔府将此画置于内宅,是为告诫子孙以此为戒,万勿贪赃枉法,切记保持廉洁奉公的为官之道。

儒家历来重视官吏道德的问题,要求为政、执政的各级官吏,必须十分注意道德与言行操守,不可行贿受贿、贪赃枉法、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更不可欺民罔民、为害百姓、伤及众生,这不仅是为官之德,而且是立身之本。基于这种认识,南孔文化中对从政者的廉洁与道德有着较高的要求。衢州孔庙东南侧的中国儒学馆,典藏着诸多儒家典籍,藏品中不乏体现清廉思想的精论。无论是论语墙上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抑或是《礼记》的“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乃至作为展品“公明廉威”门匾,都强调做官为吏者,要“以廉为先”,且“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职”“负其责”。

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中的《大同篇》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衢州市孔管会提供)

孔府中,还有这么一副对联:“雪映梅花知品格,霞明凤尾见词章。”雪花飘飞,红梅绽放,这便是苦寒天气中的风骨,为人为官,亦应有如此风骨。字迹峥嵘,抚之每每喟叹。孔洙让爵而获得元世祖“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的盛赞,南宗孔氏在传统儒家清廉文化的基础上,再倡寒梅风骨,又丰富儒家义利观,提出“以义统利”“以义为本”,主张从政要为人多讲公和义,少谈私与利,立身为人应“宽而不慢,廉而不刿,辨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为清廉注入了中正之意。

自南宋后,南孔文化成为衢州最具辨识度的文化标志,清廉文化随传统儒学在衢州这片沃土,得到了进一步滋养,在南孔文化中代代传承。衢州百姓在千年儒风沐浴下,于血脉中根植了诚信、仁爱、友善的清廉因子,耳濡之、目染之,笃行之、传扬之,因而造就了一批爱民为民的亲民官吏。


分享到:
[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