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反腐倡廉民意调查工作回顾
要得民心,先听民意。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务院国资委委托国家统计局,共同开展全国反腐倡廉民意调查工作,为中央科学判断反腐败斗争形势、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反腐倡廉民意调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反腐倡廉民意调查是一种采用随机抽样、入户调查的方式,系统收集、客观反映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问题意见和看法的实证分析方法。民意调查基于科学的抽样方法、严谨的问卷设计、精确的统计分析以及慎重的数据解读,在描述现状、查找问题、预测趋势、服务决策、宣传群众等方面,具有其他传统调查手段难以比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994年,时任中央纪委书记的尉健行提出“要建立科学的民意调查体系”。按照这一指示要求,中央纪委监察部组成专门课题组,立即着手进行研究筹备,1996年开始在天津、辽宁、江苏、河南、广东、四川、甘肃等7个省(市)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此后每年如期进行。这一时期的民意调查工作,主要是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组织开展,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具体实施。从2005年开始,中央纪委监察部正式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工作,以提高民意调查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从2007年开始,中央纪委监察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对国有企业反腐倡廉情况开展专项调查。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反腐倡廉民意调查工作的组织形式越来越规范、工作制度越来越健全、调查方法越来越科学,为民意调查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务院国资委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开展反腐倡廉民意调查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统一工作部署,加强协作配合和督导检查,收到了新的明显成效。2008年至2011年,通过随机抽样、入户调查方式,共向近11万人发放反腐倡廉民意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分析调查数据资料,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调查结果表明,人民群众对党的十七大以来反腐倡廉工作给予积极评价,满意度、遏制度、重视度、信心度、廉洁度等5项总体评价指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职工群众对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总体上也给予肯定。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反腐倡廉民意调查工作的主要特点
党的十七大以来,反腐倡廉民意调查工作在改革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领域不断拓宽、内容不断丰富,呈现出如下特点: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反腐倡廉民意调查工作的职能定位进一步明确。牢牢把握民意调查要为科学判断反腐倡廉形势、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决策参考的职能定位,紧紧围绕反腐倡廉中心工作,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调查。在保持总体连续的同时,每年都根据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及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对问卷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2008年,在问卷中设立了“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的内容;2009年设立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执行情况”的内容;2010年又设立了“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内容。近年来,先后对“三公经费”公开情况、换届纪律执行情况、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制度执行情况等重点工作开展调查。相关调查结果在检验工作成效、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断拓展调查领域,反腐倡廉民意调查工作的合作模式初步形成。为进一步了解广大职工群众对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情况的意见和看法,2007年,中央纪委监察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在北京地区对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情况开展专项调查。在此基础上,2008、2009年,在全国部分省(区、市)的国有企业中开展了反腐倡廉民意调查。从2010年开始,全国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和国有企业反腐倡廉民意调查两项工作合并进行。2011年,中央纪委监察部正式邀请国务院国资委共同参与国有企业反腐倡廉民意调查工作,从而形成中央纪委监察部和国务院国资委两家一起,共同委托国家统计局来开展反腐倡廉民意调查工作的“2+1”模式。随着调查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反腐倡廉民意调查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宽,涉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更加具有广泛性、代表性。
着力加强研究论证,反腐倡廉民意调查工作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积极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着力推进反腐倡廉民意调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认识和把握民意调查的特点和规律,使民意调查更加科学,更加专业,更好地为反腐倡廉建设服务。中央纪委监察部还与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统计局组成课题组联合攻关,对民意调查数据和问卷附言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邀请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提高分析论证的科学性。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反腐倡廉民意调查工作改革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范本。
积极推进成果转化运用,反腐倡廉民意调查工作服务决策的实效性不断增强。每年的全国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报告都作为中央纪委重要会议的附件,供党中央决策参考。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反腐倡廉成就展上,中央纪委监察部专门把1998年至2008年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有关数据作为布展内容,面向全社会进行宣传。2010年,《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和“走进中央纪委”开放日布展内容,也都使用了民意调查的相关数据。近年来,通过认真整理和分析受访群众在调查问卷中的留言和附言,形成了十分有价值的领导参阅材料。
反腐倡廉民意调查工作的重要启示
民意调查是一面镜子。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一些重要启示:
必须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对反腐倡廉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治理,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取得明显成效。调查显示,群众对纠风工作的满意度逐年上升。同时,调查也发现,“看病难、看病贵”、“食品药品安全缺乏保障”、“征用土地中侵害农民利益”和“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等问题仍是群众反映最多的几个问题,而“医疗”、“社会保障”、“物价”、“食品药品安全”、“下岗及就业”等与群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也一直排在社会热点问题的前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和保障力度,继续加大对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以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必须进一步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调查显示,关于加强反腐败斗争的建议和措施,每年排在前3位的都与加大查办案件力度有关,分别是“对腐败分子用重典”、“对腐败案件予以新闻曝光”、“加大对腐败分子经济处罚的力度”。此外,在问卷附言中,有不少群众强烈呼吁“对腐败分子决不能手软,要用铁的手腕,惩治腐败分子”。这说明,查办案件的决心和力度是影响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评价的重要因素,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符合群众的愿望和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始终保持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
必须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途径和渠道。调查显示,群众举报腐败问题的积极性逐年提高,2011年,60.2%的群众愿意积极举报腐败问题,比2008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民意调查这种工作方法正在逐渐得到群众认可,近几年有将近30%的受访群众在问卷附言部分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建议。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拓展群众有序参与的途径和渠道,使反腐倡廉建设拥有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
必须高度关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反腐倡廉建设带来的影响。调查显示,在群众感知腐败问题的来源中,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日益发挥重要作用。2011年,有14.3%的群众选择通过互联网了解腐败问题,比2008年提高9.9个百分点,位次也由第5位跃居第2位。同时,越来越多的群众举报腐败问题时首选在互联网上发布,也有更多群众赞成在网络上曝光问题、举报线索。这表明,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舆论影响力的增强,网络举报将呈现增多趋势,这对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牢牢掌握反腐倡廉舆情引导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兴媒体对反腐倡廉的积极作用。
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统计数据。客观准确是民意调查的生命,数据波动是民意调查的价值所在。民意调查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手段,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歪曲。实践表明,反腐倡廉民意调查运用科学的调查手段、先进的调查技术和严谨的流程控制方法,调查数据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也是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在今后的民意调查中,我们还要不断改进调查方式方法,增加民意调查的科技含量,提高数据录入统计的自动化程度,确保调查数据客观、真实、准确。
[全文下载]: |